凌晨两点的写字楼里,程序员小李撕开便利店热柜里的便当,水汽模糊了眼镜片。这个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反复上演——便利店的数量在过去三年里翻了一倍多,平均每天有153家新店开张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些亮着白光的玻璃盒子背后,正上演着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。
东莞的街头巷尾,便利店比公交站还密集。这座"世界工厂"每十万人拥有48.9家便利店,密度全国第一。太原人则习惯了在便利店买刀削面、代收快递甚至找人遛狗。表面看这是个朝阳产业,加盟招商广告都在鼓吹"万亿蓝海",可掀开账本就会发现,单店日均销售额比五年前缩水了12%,像往池塘里疯狂撒鱼苗,结果每条鱼都吃不饱。
成都某加盟商老陈的账本让人心惊:月租金1.2万,四个员工工资2.4万,品牌方还要抽成15%,算下来每天睁眼就欠1200元。更扎心的是,刨去所有成本后净利润还不到3%,比银行理财收益还低。烟草证成了救命稻草,可这东西现在比车牌还难摇,上海某区去年发放数量少了四成,排队的人却多了两倍。
外卖平台的半小时送达服务,把便利店的啤酒价格打得抬不起头。零食折扣店更狠,直接把巧克力价格砍到七折。更尴尬的是,这些挂着"便利"招牌的店铺,很多连厕所都不让用。日本便利店能办上千种业务,咱们这儿有些店连传真服务都在淘汰边缘——毕竟现在谁还发传真啊?
但总有人能找到活路。7-Eleven在华北地区靠现磨咖啡和鲜食撑起四成营业额,杭州有家店把厨房扩大卖现包馄饨,毛利率冲到45%。深圳的便利蜂腾出三分之一面积摆餐桌,下午茶时段座位根本不够用。太原的加油站便利店里,赶时间的司机顺手带走早餐,让销售额涨了四成。
这场便利店狂飙就像场马拉松,跑得快的在调整呼吸,跑得慢的已经喘不过气。有位从业十年的拓展经理说得实在:"现在选址像扫雷,光看人流量不行,还得算清楚周围有多少人在点外卖、参加社区团购。"
当便利不再稀缺,能活下来的店铺都在重新定义什么叫"便利"。就像胡同口那家关了张的小卖部,街坊们至今记得老板娘总会多抓把瓜子的温暖。现在年轻人扫码付款头都不抬,玻璃柜后的店员也记不住任何人的面孔。或许便利店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卖多少货,而在于能不能继续当城市夜归人的那盏灯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优配网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-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