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网上疯传一段视频,简直让人心惊肉跳!俄罗斯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切夫中将,乘坐一辆看似普通的民用皮卡,在库尔斯克州公路上,竟然遭遇了连环的自杀式无人机袭击。
这可不是小事。一名俄军高级将领因此身负重伤,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。这场袭击,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无情地撕开了俄乌战场那些光鲜战报背后,不为人知的另一面。
这场发生在8月17日的“猎杀”,绝非偶然。乌克兰情报总局下属的特种部队,显然是为此精心策划,步步为营。从乌方事后公布的视频来看,他们的部署周密得令人发指。
他们仿佛对阿巴切夫中将的出行路线、时间,甚至连那辆皮卡的车牌号都了如指掌。在这茫茫公路上,能如此精准地锁定目标,这份“知己知彼”的本事,着实让人脊背发凉。
死神编排的剧本
整个袭击过程,简直就像死神亲手编排的一出剧本,环环相扣,冷酷至极。第一架无人机悄无声息地贴近,一头撞向皮卡的后车厢,精准得令人发指。
它的目的很明确,并非要一击毙命,而是要破坏车辆的行动能力。就像撒下一张网,将猎物牢牢困在原地,等待后续的收割。
果不其然,皮卡被击中后,车上的人员慌不择路地跳下车,试图逃离这片死亡地带。但乌军的后手,早已蓄势待发,紧随而至。
第二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,它没有急着发起攻击,反倒像个冷血的评估员,先是绕着车身确认战果,甚至还特意给了车辆牌照一个清晰的特写镜头。
在确认目标无误后,它才毫不犹豫地俯冲而下,狠狠撞向皮卡的前部,彻底摧毁这辆载具,断绝了任何逃生的可能。
然而,这并非故事的全部。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,当一辆疑似救援的车辆匆匆赶到现场,准备抢救伤员时,第三架无人机又如影随形般出现。
它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对准驾驶室位置,发动了第三次,也是这出“死神剧本”的最后一次致命攻击。三架无人机,三次攻击,层层递进,目标明确,这背后所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和冷酷执行力,简直让人不寒而栗。
幽灵出没,后院起火
这次看似完美的“斩首”行动,其实只是乌军特种部队在俄罗斯境内频繁活动的冰山一角。自从今年乌军一度攻入库尔斯克州后,大量特种小队便化整为零,像幽灵一样,秘密渗透进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和布良斯克等边境州。
这些小队人数不多,通常都在十人以下。他们穿着普通人的衣服,携带美制消音武器和炸药,悄无声息地穿梭于俄乌漫长而又防守薄弱的北方边境线。
他们就像真正的幽灵,潜入俄方腹地,执行着五花八门、令人头疼的任务。从侦察俄军动向、暗杀军官,到炸毁桥梁、加油站等基础设施,几乎无所不包,让俄军防不胜防。
这种“打游击”式的骚扰战术,虽然无法彻底扭转正面战场的颓势,但其造成的心理打击,却绝对不容小觑。想想看,高级将领竟然在所谓的“后方”遇袭,这无疑会极大动摇俄军士兵和普通民众的信心。
当然,这种刀尖舔血的高风险行动,代价也极其高昂。就在阿巴切夫遇袭的第二天,8月18日,一支6人乌军特种小队在布良斯克的森林中就被俄联邦安全局的部队围歼。
结果是3人被击毙,3人被俘,其中一名士兵甚至是在睡袋中被发现并击毙的。这残酷的细节,足以说明他们行动的艰险与九死一生。
将军遇刺,拷问防线
乌军特种部队之所以能如此如入无人之境,大摇大摆地在俄罗斯腹地活动,这可不是什么“神出鬼没”的神话。它更像是撕开了俄军,尤其是北方集团军在防务和情报上,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巨大漏洞。
目前俄军的主攻方向,都集中在顿涅茨克地区。对于库尔斯克这些北方战线,在将乌军主力击退后,似乎并没有部署重兵进行严密防守,这无疑给乌军的渗透留下了可乘之机。
而更深层次的问题,恐怕就出在北方集团军自身了。这支部队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库尔斯克防御战中,表现可谓是差强人意,被乌军精锐打得节节败退,大大损害了俄军的声誉。
直到8月初,其司令拉平上将也以“身体原因”辞职。外界普遍猜测,这背后多半与高层对其指挥能力和战场表现,积蓄已久的不满有关。
阿巴切夫中将的这次遇袭,更是像一剂猛药,将该集团军在情报和安保方面的混乱,暴露得淋漓尽致。想想看,一位集团军副司令,竟然乘坐一辆没有任何防护的民用皮卡,甚至连护卫车辆都没有随行。
这本身就透着一种令人心惊的麻痹大意。而乌军能如此精确地掌握他全部的行程信息,则更是暗示了俄军内部,可能存在着严重到无法忽视的情报泄露问题。
钢铁皮卡,力挽狂澜?
说起来,这次袭击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,却在俄方网友中引发了热议。阿巴切夫中将乘坐的那辆皮卡,在连续承受了三架携带RPG弹头级别炸药的无人机攻击后,车体结构竟然没有被彻底摧毁,也没有发生剧烈的爆炸。
有观点认为,正是这辆疑似中国制造的皮卡,凭借其结实的质量,吸收了大量的伤害。它就像一个忠实的卫士,为中将挡住了部分弹片和冲击波,成为他能从鬼门关走一遭的关键。
当然,一辆民用车辆,终究无法完全对抗如此密集的军事打击。但这次事件,也恰好反驳了甚嚣尘上的“无人机万能论”。
乌军使用的这些自杀式无人机,尺寸和载弹量都有限,威力不足以做到一击致命。这恰恰说明,它们很可能是由渗透进来的特种兵,在附近进行精确操控的。
无人机并非是无所不能的自主杀戮机器,它仍然只是士兵手中的一件工具。要发挥出最大的效用,依然需要人的智慧、勇气,甚至牺牲来驱动。
结语
阿巴切夫中将的遇袭事件,就像一面冰冷的镜子,清晰地照出了现代战争的复杂与残酷。它无声地告诉我们,如今的战场,早已没有绝对的前方和后方之分。
情报的价值,有时甚至要高于炮火的威力。而高级指挥官的安危,更是直接关系到一支军队的士气与稳定。俄军此前已有黑海舰队指挥官被“一锅端”、海军副司令在前线指挥所被炮火覆盖等惨痛教训。
如今,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,这不得不让人深思。这说明在战场建设和制度规范上,俄军依然还有很长、很艰难的路要走。
而对于乌克兰来说,如此“消耗”宝贵的特种部队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精英力量,一旦损失,是极难补充的。
但在正面战场难以为继的当下,通过这种非对称打击,来换取政治和心理上的胜利,或许也成了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这场冲突中,不断暴露出的新战法、新问题,都像是一份份极其珍贵的样本。它们为我们观察未来战争的形态,提供了太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素材。
优配网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平台有哪些-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